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跨界连通性的时间变化
下载文件2007年6月1日-作者:安德烈斯比;斯科特持票人;小东陈;光明他;Marc出演Linderman;李的;观察;Zhiyun欧阳;刘建国“杰克”
期刊或书籍名称:生态应用程序
关键词:Ailuropoda melanoleuca;缓冲区;中国;跨境;大熊猫;栖息地连接;土地覆盖变化;保护区;保护区边界;卧龙自然保护区
体积/问题:17/4
页码(s):1019 - 1030
发表:2007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例如自然景观向人类主导景观的转变。减缓土地覆盖变化的常用方法是指定保护区(如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历来被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堡垒。然而,许多保护区不仅受到其边界内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其周围地区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类卫星图像和实地观测,分析了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中国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及其边界外3公里缓冲区内的栖息地变化。1965年至2001年间,由于大熊猫的栖息地在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逐渐丧失,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之间的栖息地连通性逐渐减弱。1997年至2001年,由于保护区内外部分大熊猫栖息地的稳定,栖息地的连通性略有增加。这种稳定最有可能是对社会经济活动变化的反应(例如,从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的转变)。最近实施的政府政策可能会进一步减轻土地覆盖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实体进行管理,因为即使保护区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保护区外的栖息地连通性也会随着土地覆盖的变化而下降。 The findings and approache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may also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ther nature reserves across the world.
刊物类型:期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