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遥感技术重新评估大熊猫的保护状况
下载文件2017年9月26日——作者:徐卫华安德烈斯比,孔令桥,Stuart L. Pimm,张晶晶,吴杨,肖毅,张璐,陈晓东,刘建国欧阳志云
期刊或书名:自然、生态与进化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学
体积/问题:在线
发表:2017
大熊猫的保护状况是全球保护工作的晴雨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已将大熊猫的灭绝风险从“濒危”降至“易危”。在过去40年里,最新获得的详细的GIS和遥感数据显示,与1988年大熊猫被列为濒危物种时相比,2013年大熊猫栖息地的面积更小,碎片化程度更高。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近改变了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由“濒危”改为“易受威胁”1。理由是从第二次全国调查(1985-1988)到第四次调查(2011-2014)观察到成年人口的增加。然而,数据收集方法、分析和采样区域不一致,这使得比较困难。例如,在第二次调查中,调查地区从49个县改变了2到57个县进行第三次调查3.第四个是62个县4。第四次调查的增加可能反映了有更多的栖息地,大熊猫正在扩大它们的活动范围。
为了在调查中提供可比较的估计,我们在所有年份的同一地理区域使用一致的方法,并包括各种栖息地范围和质量指标,如栖息地斑块大小和道路破碎度。我们还分析了驱动大熊猫栖息地变化的因素。这些对于完整的自然保护状况评估很重要,但在IUCN的评估中却被遗漏了,因为IUCN的评估几乎完全基于种群数量,而忽略了新出现的威胁。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了一幅更为复杂的图景,警告人们不要自满,同时也为比较未来的调查和评估提供了基准。
采用综合高程、坡度和森林覆盖的遥感数据模型5,我们评估了1976年至2013年大熊猫在整个地理范围内的栖息地。1976年至2001年,栖息地减少了4.9%,但2001年至2013年,尽管遭受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破坏,栖息地仍增加了0.4%。剩余生境的平均斑块面积在1976 - 2001年间减少了24.0%,但在2001 - 2013年间增加了1.8%。栖息地的恢复并没有抵消以前的栖息地损失。例如,与1988年被列为濒危物种时相比,2013年大熊猫的栖息地面积和平均栖息地斑块面积分别比1988年减少了1.7%和13.3%。